2024年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 2024年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 小編整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的全文內容、主旨和釋義,以加深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的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
小編整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的全文內容、主旨和釋義,以加深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的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內容如下:
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主旨
本條規定了在商品交易中經營者的搭配行為和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行為。
釋義和理解
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是指經營者利用其經濟優勢,違背購買者的意愿,在銷售一種商品(或提供一種服務)時,要求購買者以購買另一種商品(或接受另一種服務)為條件,或就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銷售對象、銷售地區等進行不合理的限制。
這里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市場交易的供應商(生產廠家)、批發商或零售商,它們必須是市場交易的主體。一些國家機關、行業組織等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時附加不合理條件的行為是一種利用職權的違法行為,這些機關或組織不是市場交易的主體,因而它們的行為不屬于附加條件交易行為。再者,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的行為是經營者對購買者的縱向控制行為,即供應商對批發商、批發商對零售商、零售商對顧客的控制行為,或者換言之,是賣方對買方的行為。在實踐中出現的買方購買商品時附加條件的現象,如某商店在向生產廠家訂購某種滯銷商品時,要求供應一定數量的緊俏物品,則不在本法規定的范圍之內。
經營者實施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交易行為時,利用的一般是其經濟優勢。至于采取其他不正當方法,如脅迫、強制等手段進行的交易行為帶有一定的暴力的性質,屬強制**易行為范疇。所謂經濟優勢,是指經營者的產品必須具有某種獨特的性質,能使購買者產生對它的特殊需求,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支配力。只有具有這種經濟優勢,經營者才有可能進行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交易行為。一般地,專利產品或名牌產品最容易被利用來搭賣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的行為必須在違背購買者的意愿的情況下才是被禁止的。如果購買者自愿接受經營者的附加條件,那么這些附加條件就是合法的,屬于當事人之間協議的組成部分,不存在不正當的問題。
經營者對購買者附加的條件,主要是價格、銷售地區、銷售顧客等方面的條件。如某些生產廠家要求零售商店統一定價,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否則將拒絕供貨;某些生產廠家只準銷售商向小用戶提供商品,而把大用戶留給自己;某些生產廠家要求經銷者只銷售自己一家的產品,而不得銷售競爭對手的產品等等。這些做法限制了市場競爭,破壞了公平競爭秩序,因而是法律應當禁止的。本條沒有具體列舉法律禁止附加的條件,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經營者不得違背當事人的意愿附加不合理的條件,那么如何理解“不合理”呢?一般而言,衡量是否合理的標準主要是平等、自愿、公平競爭的原則,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合理的,否則就是不合理的。適用這個標準的時候,要綜合當事人的意圖、目的、市場地位、商品特性、所屬市場結構等作全面地分析判斷。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
●反不正當競爭法2014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二條釋義
●反不正當競爭法 十二條
●反不正當競爭法23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
●反不正當競爭法2013年版
●反不正當競爭法2015
●2024年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四十九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
●2024年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三十四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
內容審核:趙明媛律師
來源:頭條-2024年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