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征地補償有哪些法律問題,在處理農村征地補償糾紛過程中,我們應明確以下法律問題:一、農村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根據《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
在處理農村征地補償糾紛過程中,我們應明確以下法律問題:
一、農村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
根據《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由此可見,農村土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其所有權歸村集體,村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是一種共有關系。歷史上形成的生產隊,現在演變成了村民小組。根據村規民約和傳統,現在各個村民組對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事實上形成了一種按份共有關系,村民組成為了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各個村民組內部則對本村民組的土地形成了一種共同共有關系(成員之間享有平等的所有權,份額均等)。村民個人同時享有土地的共同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根據《物權法》和《土地承包經營法》等法律,從物權屬性上看,這種承包經營權是一種用益物權,可以出租、抵押或轉讓,并且可以轉讓給集體經濟組織意外的法人或自然人。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并不能直接進入市場轉讓,只能經過征收轉變為國家所有,在以國有土地進入土地市場進行出讓流轉。
二、農村土地征收的補償標準
農村土地征收,則是由國家依法通過征收程序,將農村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給予農民合理補償的過程。土地征收改變了土地的所有權,為下一步國有土地出讓奠定了基礎。農村土地征收賠償標準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等構成,各項補償的具體標準主要由地方政府規定,并根據市場行情實時進行調整。農村征地補償過程中存在大量地方標準不明確、不透明、補償標準過低等現象,引發被征地村民的不滿,甚至引發上訪、暴力沖突等問題。
目前地方政府在征地過程中大多有較為明確的補償標準,一般兩到三年根據市場行情調整一次。我認為,政府在制定或調整補償標準的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考慮地方經濟發展形勢與土地的市場價值。地方政府在征地過程中應當公開補償標準,征地程序應當公開透明,才能讓被征地村民信服。在補償的同時,還以充分考慮失地農民的生活安置問題,盡力為失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保障其后續的基本生活。
三、集體組織成員身份與征地補償款的分配
征地補償款是根據所有權進行分配,而非承包經營權。無論是否承包土地以及承包土地的面積大小,都不影響征地補償款的分配。集體組織成員獲得土地補償款的依據是成員身份,征地補償款在成員之間是平均分配的。因此,成員身份的確定就變得非常關鍵,直接關系到能否獲得征地補償款。但目前農村和城市郊區征地過程中,關于成員身份的確定存在非常大的爭議,導致某些地方征地補償款數年無法分配。我們經過走訪調研發現,成員身份的確定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成員身份的確定是否僅以戶口登記為標準。目前農村征地補償款的分配多是以村民組為集體組織,在村民小組成員之間平均分配,村民小組成員身份的確定多是以戶口登記和實際生活地為依據。現實中存在有的村民為了獲得土地補償款而突擊遷戶口到即將開發的地區,甚至有在一個集體經濟組織分得土地補償款后又遷入另一個集體經濟組織去分土地補償款,這不僅引起了戶籍管理的混亂,也令村民意見非常大,引發了大量社會矛盾。我們認為,在確認成員身份過程中應采取以下原則:(1)戶口登記和實際生活地相結合的原則。大多數情況下,村民的戶口登記地和實際出生地是一致的,但現實中確實存在為了獲得征地補償而突擊遷戶口的現象,派出所在戶口登記時審查不嚴,這時單純根據戶口登記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對其他土生土長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顯得很不公平。(2)避免雙重補償原則。對于確實有正當理由遷戶口的,如果其在遷戶口之前已經獲得過土地補償款,而遷入后的集體經濟組織又遇到土地征收的情況,則不宜再分得土地補償款,以防止為獲得土地補償款而突擊遷戶口。
2、法律與村規民約、民俗的沖突。
目前村民反映較為強烈的是外嫁女、大學生、公務員等特殊群體是否有權分配以及為獲得土地補償款而突擊遷戶口等問題。這其中存在村規民約、民俗和法律的沖突問題。
我國憲法規定了婦女的平等權,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也明確指出,外嫁女在繼承、土地承包經營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然而,很多農村的村規民約或傳統認為,女子一旦出嫁到別的村或組,就不再是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而外嫁女所進入的集體經濟組織往往也不承認其成員身份,從而造成事實上外嫁女的成員身份被剝奪了,這是與法律相沖突的。
根據法律規定,大學生、公務員等群體雖然在城市生活,只要戶口仍在村里,其依然具有成員身份,有權分得土地補償款,這引發很多村民的不滿,村民認為這些人大多都已經在城里買房居住了,仍然要分村里的土地補償款,很不公平。這其實也是村民觀念與法律的沖突,村民的認識存在誤區。
農村土地補償款的分配過程中出現的糾紛中交織著法律與民俗、村民自治的沖突,存在大量的社會矛盾隱患。目前很多地方的法院對這類案件已經不予受理,即便受理后依法作出判決,也很難得到執行,司法的公信力受到質疑。我們認為,在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更多地在農村進行普法宣傳,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同時也要尊重村民的自治權。
●農村征地補償有哪些法律問題呢
●農村征地補償有哪些法律問題和規定
●農村征地補償法律法規
●農村征地補償有哪些法律問題和問題
●農村征地補償款的有關規定
●農村征地補償程序
●農村征地的補償是怎么樣的
●農村征地補償款的有關規定
●農村征地補償包含哪些費用
●農村征地補償 新政策
●拆遷維權必看:怎么爭取集體土地拆遷補償,集體土地征收、拆遷、拆違法律問題解答與實例:今日在線拆遷法律咨詢
●拆遷評估中應注意的幾個法律問題是?拆遷評估中應注意的幾個法律問題
●王有銀主任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解讀村鎮農地被“圈”進自然保護區的法律問題
●王有銀主任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解讀村鎮農地被“圈”進自然保護區的法律問題
內容審核:鄧海鳳律師
來源:中國法院網-農村征地補償有哪些法律問題,農村征地補償有哪些法律問題